中大懂我

google

Sun Yat-sen University

除了本硕就读的学校, 情结中还有一个“母校”:中大,一所我从未正式就读过的学校,但却深度影响过我的地方,结缘中大完全是意外之事,但却刻骨铭心,恍然间发现,似乎中大一开始就懂我,我也慢慢读懂了中大。 我深爱着中大,也感谢中大。

自小喜欢旅行,走了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处都必定会感受一下当地的大学。在我看来,大学是城市的一个眼神,不仅记录着城的故事,继承着城的性格,更直接展现着城的气质和内涵。豪放坚韧的山大,融贯沧桑的港大,唯美精湛的北大和清华… …在每座城的角落里,唯大学偏安一隅,人来人往,沧海桑田,畅游其中,即便与身边往来的面孔毫无交集,仍能让人收获满满,感受万千。

城造就了大学,大学构筑了城。中大全称“国立中山大学”,坐落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广州,“开放”意味着兼容并蓄,“改革前沿”意味着敢为天下先,这座城兼备了传统和现代。当然,这个“现代”远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现代,而是具有一种“主动变革”的观念现代,它是一种冲破迷雾、破旧立新、探索启蒙的宏观能力,也是格局、竞争、辩证、自律以及快速纠错的微观能力。当然,还有那些与之相对应的品格,比如务实、勇敢、热情、坚韧… …从旧时革命到近代改革,广州不止一次在向整个中国输出着这种能力,中大或许正是它的源动力之一,中大人则更似乎是被这种文明的力量所感染,坚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力量依然存在并有效,终会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人们低头做事,探寻新知,推动历史。风云变幻,日夜轮回,透过中大浓密的树叶,却总能看见那缕别样阳光。

“民主”与”公正”。在北方,很多人似乎还骄傲于享受着强权的“便利”, 以至于事物逐渐偏离了本来的样子,劣币驱逐良币,歪曲的逻辑成了规则主流。比如人们解决问题会首先想到“关系”,被不公正待遇首先想到“胳膊拧不过大腿”,需要表达意见和想法时会首先选择放弃。中大则恰恰相反,人们更接近文明本质,更本能的相信阳光正向逻辑。这种感受在中大的日子里感受颇深。记忆里,我不止一次亲眼所见有人冒着大雨检查学生食堂,替学生与食堂承包商讨价还价,激烈争论有菜无肉的“荤菜”和变化莫测的菜价;不止一次亲眼所见校内发生纠纷争执时,主动道歉的是校方;不止一次遇见针对某个问题发起的全校大讨论,线上线下激烈不已。文明和正义被悉心呵护,正常的就像水和空气,这看似简单的东西,在中国做到这些可并不容易。

“自信”且“包容”。05年起,一个连CBD都没见过的西北小伙,跑遍了广深的招聘会、宣讲会,尝试了包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N个公司机构,偶然间,我惊讶的发现,中大的企业招聘宣讲会不收门票、不验本校证件便可入场(中介代理招聘会除外),校内网及论坛可以校外注册,信息是公开的,这意味着,无论你来自何方,北大清华或是偏远技术学院,只要你足够优秀,中大欢迎你来竞争,如果你来早了,你甚至可以坐着,中大土著们身边站着。在中大的近两年时间里,我蹭了无数门课,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实验室活动,从未被拒绝。从自习室到图书馆,从食堂到体育场,从校车到一卡通,我甚至干脆从北门外搬进了研究生宿舍,一住就是一年多,期间还包括一个闹冰灾的春节。

“自律”与“平衡”。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中大远离了政治的喧嚣,可坐落在这样一个GDP与俄罗斯全国相当的省份首府,浸泡在高度发达的商业中心,一座学府“如何与这个疯狂的物质文明世界相处?”,这个我年少时常问自己的问题,似乎中大从一开始就已经想清楚并有了自己的态度。置身红墙绿树之中,很难躲避历史的注视,总感觉自己既被一种宁静包裹着,又被一种内在的能量督促着,仿佛,见惯了灯红酒绿的中大反倒多了几分潇洒,聚合众多无法解释的力量,把一个人从人世的一边渡到另一边。视线之内不远处的珠江新城CBD像是一扇门,高大威武、奢华诱人,然而,中大却可以淡然进出,从不为之所困。如果说商业已成了这个国度的宗教,那么中大的这种宁静本身就是一门课,教人平衡淡然,教人孤独内敛。

“独立”与“执行”。大概也是地理位置的原因,中大远离专制,对接全球,东西方高度发达的商业贸易往来,流动的除了货物,还有思想。海量先进内容的引入,不仅需要消化吸收,更需要落地变现,通常这是一段异常艰难的距离。然而,在一个几乎家家经商,户户有产业的地区,最不缺少的就是实践机会,校园中几乎连绵不断的官方的非官方的各类社会活动和海量实践机会,分分钟将人武装,又分分钟将人推向战场,冒着枪林弹雨边打边学,某一天猛然发现自己竟已攻下一城,独立和执行的力量显露无疑。人们不仅习惯了在不确定和高风险中生存,甚至享受横刀立马、千军中取上将首级、刀尖舔血的快感,他们坚信依靠自己构建安全、幸福、希望的保障。

我也是个革命者,从西部来,落后中来,传统中来,固化中来,带着理想和莽撞,带着疯狂和信仰。我在颠覆,颠覆家乡的传统思维,我在验证,验证“先进”和“叛逆”的可能。

几无人懂。

莫名其妙的自卑,理直气壮的自负。迷茫忐忑中,中大收留了我,并拿出了所有支持我,帮助我。我喜欢历史沉淀,我喜欢低调务实,我喜欢公平机制,我喜欢启蒙变革,我喜欢执行转化。我喜欢的中大都喜欢,于是我也喜欢中大。渐渐地,我觉得中大也喜欢我,因为她理解了我的光荣与骄傲,回报了我的努力与用心,更重要的是给了我安全感,让我开始觉得终于找到了属于我的轨道,找到了同类的人群,而这无异于重生。

至今,没事我便喜欢在中大校园里游走。人在异乡,无论搬家几次,游走何方,总觉得中大能够给人慰藉,给人温暖,就像老朋友,就像家。相比内地,中大睡得很晚,我喜欢站在学校东门的马路对面回望,校门、霓虹、车流、站牌、斑马线挤成一团,但怎么看都像一幅近现代的油画,朦胧但又似乎充满想象。中大的雨很大,一旦憋不住就一发不可收拾,不把人冲跑绝不罢休,我喜欢坐在东湖边的椅子上发呆,古树下路过女子递过来一张报纸叫我挡雨,我却忘了问她的名字。学五食堂步履蹒跚,有点跟不上时代的脚步,阿姨看我没有饭卡每次大汗淋漓买饭票,总是把可乐给我接的很满,我不得不喝上一大口才能将杯子端出。“丝情发艺”的胡师傅依然带着徒弟们支撑门面,离开广州很久了,但每个月还是会不远万里的“提头来见”,听说我大老远赶来,师傅每次都强硬坚持将我头发多剪短一寸,说是路途遥远,这样我可以多撑几天… …

曾几何时,真的幻想日后就在广州工作,娶妻生子,就住在中大旁,就这么守着中大,就这么继续品读中大。没有太多的理由,只因为中大懂我。

地铁鹭江站里依然挤满了故事,列车呼啸而过,带走了回忆~~

感谢中大,祝福中大!

文/任伟 Garry R.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